跳到主要內容區

(轉發)【優良實務學校】啟動Z世代創意,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靜宜大學以「參與式學習」點亮通識核心價值

【🙌優良實務學校特別報導🙌】
啟動Z世代創意,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靜宜大學以「參與式學習」點亮通識核心價值

「陳主任,您上次個人臉書分享的那門通識課學生成果,那個很有趣的『牽耶穌的手』,我們有老師特地跑去靜宜校園找耶!到底在哪兒?」2023年秋天,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開設了一門「空間觀察與設計」,由兼任教師黃啟軒授課,透過日常生活、校園及城市空間的觀察與探索,引導學生以簡單而即時的材料在校園進行微型創作,為要引發人們對校園空間的好奇與感受。

不只在實體空間創作,修課同學也在臉書成立公開社團「第一次被看見的機會」,把創作成果發布在網路上,引起眾多關注。靜宜大學通識中心主任陳明柔也在自己的臉書分享這個臉書社團,沒想到,有一次她去參加研討會,竟有他校的老師主動向她問起那門課。

談到那門課學生在校園的創作,陳明柔主任回憶道:「校園裡有尊很高的耶穌像,一般只會用仰望的角度瞻仰祂張開雙手的樣子,卻有學生巧妙用借位的方式,在耶穌像後方牆面磁磚貼了一張自己伸出手向前飛撲的照片。從前方的角度看,會驚喜發現:嘿!他的手牽到耶穌的手了!」

【知識不只是工具,更教如何成為人👨🏻‍👩🏻‍👧🏻‍👦🏻】
這門「空間觀察與設計」,是靜宜大學現行通識涵養課程四大向度中「跨域與設計」類的一門課程。陳明柔主任表示,2021年秋天起,靜宜大學將原本通識課的六大學群(生命與生態環境、宗教與哲學思維、數理與科學技術、社會與公共秩序、文學與美感經驗、台灣與世界文化)調整為四大向度(永續與在地、宗教與思維、科技與服務、跨域與設計),「我們一直在思考要如何因應新世代的學習,能夠更扣準在新工具、新媒體,以及諸多新型態的學習樣態,所以啟動這項四大向度的改造行動。」
陳明柔主任表示,這四大向度的改造策略,不只是要因應新時代知識變革,更關注上世紀末以來持續存在的問題:學科知識的工具化與博雅精神的式微。「教育不能只是教專才,也要教我們如何成為人。」然而,整個教育環境在知識工具導向之下,全人教育的價值並沒有被專業系所乃至整個高等教育的架構所真正認可,導致承擔這項任務的通識教育單位被邊緣化,很多重要但難以被專業系所容納的課題被賦予通識中心,資源卻又相對有限。

【參與式學習,幫助學習者成為自己的主人👑】
「在這種結構下,通識課很自然在學生心中變成專業學科的補充教育。」陳明柔主任指出,在當前多元學習的價值觀下,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保持有彈性的系統與制度、甚至鼓勵學生主動募課等,當然都是重要且必須的;但,若整體教育結構將全人教育與博雅精神邊緣化,在這樣的價值導向下,學生是否真的能了解其重要性及什麼是他所需要的?卻有待商榷。
「所以,不能是只一味跟學生說:『你要做自己學習的主人!』」陳明柔主任強調,需要透過一些設計,讓學生產生主動性、積極性,乃至於去建構出自身對於知識追求的內在目的與核心價值,定義自己的知識系統,這才是「幫助」學生真正成為他自己學習的主人。那麼,靜宜大學的通識課用什麼樣的「設計」來「幫助」學生?陳明柔主任分享秘方:以「參與式學習」作為突圍的方法。
「根據我們對Z世代學生的觀察,他們對想學的事情很靈活也很積極。」陳明柔主任舉例,前述黃啟軒老師「空間觀察與設計」以「第一次被看見的機會」這個名字作為學生成果分享的網路社群名稱,就很打中Z世代,「學生是很渴望被看見的,但在過去的教學模式裡,他們在課堂上只能是一個靜默的聆聽者。但聆聽者等於學習者嗎?他們真的參與了學習嗎?這兩者之間的GAP,就需要透過課程設計去處理。」

【五日暑期課程,啟動大學「關鍵第一年」⭐】
為了幫助學生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靜宜大學通識中心去年(2023)開始為大學新生設計了一份入學禮物:「關鍵第一年」暑期五日工作坊。
「工作坊開在學生入學前的那個暑假,五天之中學生會上到『大學學習有方法』、『大學學習PAPAGO』、『聆聽與溝通』、『時間管理』這四門課,課程之間互相呼應,最後會帶學生做出一個展示成果發表會。完成課程後,將會拿到兩門1學分的認定。」陳明柔主任表示,這個五日工作坊是由通識中心與閱讀書寫暨素養課程研發中心,包括她自身在內一共七位老師共同備課與授課,「大概花了半年的時間籌備,期間我們每一到兩週就聚會討論一次,確保課程間相互呼應,不會只是各說各話。」
這「關鍵第一年」的工作坊,引來學生熱烈回響,「原本以為入學前哪會有學生想修課,沒想到來了140人!」陳明柔主任笑說,學生修課結束後各自江流入海,近日卻又漸漸在閱讀書寫暨素養課程研發中心舉辦的活動中見到當時修課生的身影,「我們也持續觀察這批學生在經過工作坊之後所發展的學習樣態。」
可喜的是,系所方面也有積極反應。陳明柔說,目前已有外語學院表達對此種課程模式的興趣與合作意願,正在研擬具體實施的方式。這表示,在靜宜大學校園內,通識教育與博雅精神已不只是通識教育中心的事,而開始有專業系所從自身知識架構內部去尋繹其價值。

【以「茶話會」凝聚教師社群,分享行動策略🫖】
「其實,老師們都在尋找突圍的方法。」面對新世代的學習型態與少子化的衝擊等各種挑戰,陳明柔主任觀察發現,老師們心中都有火種。「以資源來說,通識課程多數是兼任教師授課,這當然還是比較艱難的現況。」要如何在校內凝聚組織兼任教師社群,難度比專任教師更高。「但我們還是嘗試了。一開始我們舉辦輕鬆的茶話會,有咖啡、有點心,邀請老師們來聊天,分享教學現場的情況與行動策略。」從這樣沒有壓力的聚會開始,老師們逐漸彼此認識甚至合作,而現在靜宜的茶話會更發展出主題,邀請像黃啟軒老師的「空間觀察與設計」課程來分享。

「現場大概有十幾個老師來參加,但我們有個五十幾位老師的網路社群,來參加的老師聽完後就會很熱心地在社群上分享心得。」陳明柔主任笑說,「然後,就有平常比較安靜的老師會冒出來說:『咦,我錯過什麼了嗎?』」

彷彿春日驚蟄般,當新芽破土而出,便也擾動了舊壤的甦活。靜宜大學裡那些精采而動人的通識教育風景,我們豈能錯過?

(採訪撰文/曾令愉)

#通識教育 #優良實務 #靜宜大學 
#參與式學習 #關鍵第一年 
#教師社群 #通識與專業協力

(照片由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提供)

轉發出處: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HAZTbnE3xh2Ews1b/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