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外部計畫-跨科技問題解決導向課程計畫

教育部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計畫【共執行一期計畫】
 
執行學校
靜宜大學
計畫類型
A類:「科學人文跨科際主題導向課程群組發展計畫」
計畫名稱
培養永續發展的觀察與回應能力策進計畫
執行期間
101 8  1   102  1  31 
計畫內容
摘要
本計畫主要是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於環境議題整合性的觀察與回應的能力。觀察與回應的主軸在於站在永續發展的立場,思考人無論如何都會將人以外的自然物當作資源來使用,而人類如果要繼續延續下去,則必須合理適當的使用這些資源,面對任何可能作為資源的自然物,則需要維持它們的循環與再生。由此主軸出發,觀察與回應日常生活中的環境議題,即是每個人都去關心自我生命,如何讓自己在於變動越趨劇烈的自然環境,以及可用的資源變少,可能的資源所處環境遭到破壞,這樣的情況下,能夠安身立命。因此本計畫將著重在整全觀察能力的培養,由不同專業系所的課程,連結不同面向的觀察角度,讓學生理解生活所需的不只是專業,而是觸類旁通。
事實上各種專業系所的知識足以讓學生發展整合性的觀察與回應,但現今社會將之視為問題在於,過往的社會與自然環境的變動沒有近年來的大,學生可以在畢業之後接觸社會的多元意見,逐漸發展自我整合思考的能力,但是近年來各種社會變化,讓學生無法緩慢逐步的適應變動,進而發展整體性的回應,因此本計畫的目的在於讓專業系所在課程中,提供「觸類」的基礎,並引導「旁通」至其他領域。
永續發展主要涵蓋生態保育、經濟發展和社會延續三方面,而這需要跨科際的思考。所謂的跨科際,是指面對問題時能夠由自己的專業出發,融入或包容其他專業,甚至是生活經驗的觀點,尋求減少歧異的共識,以獲得對問題較全面的整合性理解,以及試圖獲得大部分人可接受的解決或回應方式。從永續發展來說,跨科際來自於其內容要求三方面的平衡發展,而且兼顧當代人與未來人的使用需求,因此必須在環境、環境與社會、環境與經濟、經濟、經濟與社會、社會這六個面向上考量,從觀察而言,必須去觀察出這六方面在問題中的範圍與影響,觀察者對問題具有通透的洞察,而在回應上則必須超越問題以盡量涵蓋這六面向。
一個人的生活經驗,不會只有單一面向,但是專門的學科和專家的意見卻常常讓接受者窄化在單一面向的觀點上,在本計畫中強調的多元的觀察能力與適切的回應能力,簡言之,即是依循生活脈絡整合性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面對因自然資源匱乏所引生的環境議題,這樣的能力更顯得重要,理由如下:
壹、環境議題通常都是不只是生態保育的問題,而是整合生態的、技術的、社會的、經濟的、政治的,多元以及跨科際、領域的因素所形成的。因此如何抽絲剝繭,清楚的描述議題,能在眾多意見中條理議題的發展脈絡,是必要的。
貳、環境議題通常會有主流論述與非主流論述,主流論述通常由政策或是主要媒體所主導,但是這可能忽略了在地聲音或是弱勢權益。而眾多的非主流論述又常常因為意見紛亂,使得閱聽人無法獲得完整訊息或是掌握議題全貌。因此如何兼顧多元又能趨向全貌,是需要在眾聲喧擾中培養洞察的眼光與思考。
參、環境議題通常是關乎生活的,但由於生活上的現象是紛亂的,常常無法發現其內在的關連,透過生活的脈絡,才能將關乎生活的各種面向收攏出問題核心,也唯有透過生活的脈絡,才能較為清楚的思考呼應生活的適切回應或解決問題方式為何。
肆、環境議題通常會引發正義的問題,尤其是人地關係上的正義,以及相關的族群或是資源分配,常會因著維持環保形成廉價的正義,面對這樣的現況,更需要對於議題或事件本身作較為深度的探索與理解。
綜上所述,本計畫以生活經驗出發,透過議題導向,以永續發展為主軸,面對自然資源缺乏問題,培養包含聽說讀寫整合的觀察能力,使學生不僅在自己的專業上能夠面對真實世界的問題,也能合理的利用其他知識形成巨觀想像的回應能力。
 
 
瀏覽數: